形态描述
生物学
主要栖于针阔混交林,也适于在针叶林和郁闭度较差的阔叶林的生境生活。栖息高度可达2000-3800米,但低海拔环境也能生存。作者认为低海拔环境少麝,是由于农业开发和人为干扰捕杀而迫使麝不断往高海拔上移。林麝喜食松萝(Usnea)。在四川,于11-12月发情,最迟可延至1月;在广西9-10月发情交配(向长兴,1974)雌麝发情周期为15-25天,孕期176-183天,多数在6月产仔,每胎1-3仔,多为2仔,但据向长兴报道,广西林麝大多每胎1仔。引种上海饲养的四川林麝,第一胎多为1仔,第二胎起多为2仔,也有3仔的,但仅有2仔成活,哺乳期2-3个月。1.5岁时性成熟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湖北,贵州,西藏,青海,陕西,安徽,云南,甘肃,山西,河南,湖南,广西,四川,广东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据麝香收购量估计,60年代末,四川及陕西两省的年收购量为700-800kg (毛壳香) ,加上其他各省产量,扣除少数马麝麝香,大约有1000公斤。以每只雄麝15g计数,每年捕杀两性及成幼体总数约为16万只,估计资源量超过1百万只。据盛和林等(1985)调查,至1978-1980年,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几种麝的年产量约为10-15万只,扣除马麝产量,林麝资源量已不足60万只。但1980年以后,由于麝香价格不断升值,持续过度捕捉,至使资源量不断迅速下降,至90年代末估计已降至 20-30万只,90年代初估计仅有10-20万只。据盛和林(1992)收集的几个省麝香产量的变化,可看出麝资源的兴衰过程。陕西省60年代收购的麝香连续4年超过100kg; 1971-1976年,年产50-60kg; 但自1977年起连年过度捕捉,年产量超过200kg,到1980年,产量接近300kg。连续4年的滥猎,导致林麝资源的迅速下降,至1984-1985年,年产麝香仅30kg。贵州省,1965年最高麝香产量曾高达112kg,以后逐年下降,至70年代下降到30kg左右,至今已很罕见。四川省是林麝的重要产区,1982年前年产毛壳香300-600公斤(含马麝,下同),1980年高达862公斤,相当于捕杀十万头麝。1981年便急速下降,1983年降至300公斤以下(盛和林,1992)。1986年在四川西北缘调查,海拔2100-2400米的原生针阔混交林中林麝密度为7.29头/平方公里,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为1.39-2.48头/平方公里,2400-280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中为1.19头/平方公里,1600米以下常绿阔叶林中为0.3头/平方公里(王会志、盛和林,1988)。1989年四川白玉县调查的结果是:针阔混交林中林麝密度为9.15头/平方公里,针叶林为4.42-5.15头/平方公里,次生针阔混交林为9.02头/平方公里,但林下地表光裸、干燥的次生乔木林中很少见,仅为0.7头/平方公里(杨奇森和胡锦矗,1989)。关于大别山的麝,主要在安徽境内。1957年收购量为31.1公斤,相当于捕麝(含二性及幼体)6200头;10年后的1967年下降至1.64公斤。至1977年,分布面积缩小60%,麝香产量接近于零,野生麝已面临绝灭(颜于宏,1979)。又据颜于宏资料,1985年安徽药材公司组织调查,麝数量较多的地区限于金寨、霍山和岳西县。麝总数为600-700头。1993年3-4月,大别山马鬃岭自然保护区(据称原麝数量较多)调查,保护区内已很难发现麝的活动痕迹,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和山岩陡壁生境尚能见到新鲜粪便。种群密度已下降到每平方公里0.24-0.36头。整个保护区范围内只残存6-8头。1995年3月与安徽省林业厅共同扩大调查范围,在霍山县境内麝的密度每平方公里也只有0.1-0.3头。至今偷猎现象仍然存在,种群数量仍趋减少,大别山麝已面临绝迹的险境。
饲养情况 我国从1958年开始对林麝开展饲养试验,至今已有30年。今百头以上的饲养场有四处,总计饲养1500-2000头。安徽、广东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吉林、辽宁、四川南川县也有过饲养,都已失败。80年代初在陕西宝鸡及四川康定发展了个体户饲养,规模尚小,多以取香为目的,缺乏科学饲养和管理,发展很难,饲养约数百头。条件较好的饲养场,顺利的年度麝群年增长率可达20%左右(准胎率80-90%,双胎率70-80%,幼仔成活率70%左右,成年麝死亡率10%左右) ,但很不稳定。往往顺利几年,又遇灾难性衰退。所以几十年来,几乎所有养麝场的饲养种群,都难有明显增长,有些则已关闭。
致危因素 过度捕猎:国内外对麝香需求量的不断增加,价格飞跃上涨,在香港每克麝香可卖30-50美元(TRAFFIC,1994)。黑市和走私猖獗,特别是国际走私活动。据 TRAFFIC日本事物局资料,自1979至1985年上半年,通过香港或直接走私到日本的麝香多达1154.4公斤(盛和林,1992)。这样导致一些偷猎者疯狂乱捕滥猎,在管理上长期失控,这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有关保护状况和措施等均参见原麝。
饲养情况 我国从1958年开始对林麝开展饲养试验,至今已有30年。今百头以上的饲养场有四处,总计饲养1500-2000头。安徽、广东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吉林、辽宁、四川南川县也有过饲养,都已失败。80年代初在陕西宝鸡及四川康定发展了个体户饲养,规模尚小,多以取香为目的,缺乏科学饲养和管理,发展很难,饲养约数百头。条件较好的饲养场,顺利的年度麝群年增长率可达20%左右(准胎率80-90%,双胎率70-80%,幼仔成活率70%左右,成年麝死亡率10%左右) ,但很不稳定。往往顺利几年,又遇灾难性衰退。所以几十年来,几乎所有养麝场的饲养种群,都难有明显增长,有些则已关闭。
致危因素 过度捕猎:国内外对麝香需求量的不断增加,价格飞跃上涨,在香港每克麝香可卖30-50美元(TRAFFIC,1994)。黑市和走私猖獗,特别是国际走私活动。据 TRAFFIC日本事物局资料,自1979至1985年上半年,通过香港或直接走私到日本的麝香多达1154.4公斤(盛和林,1992)。这样导致一些偷猎者疯狂乱捕滥猎,在管理上长期失控,这是最主要的原因。
有关保护状况和措施等均参见原麝。